PICO原则是指导临床医学研究设计,保障临床研究内容和过程规范性和科学性的重要准则[1],需要从研究人群、干预措施、对照和结果/结局四个维度对临床研究进行规范性限定[2]。
一、明确研究人群(participants)
▶ 研究人群的定义
研究人员通常在临床研究方案中制定明确的研究对象纳入、排除和退出标准,设定研究现场和招募场景,估算研究的样本量等方式来定义研究人群。
一般情况下,纳入与排除标准规定了研究对象所应当符合的条件,研究对象应当符合所有纳入标准,同时不符合任意一条排除标准。
研究对象的纳入标准通常从疾病诊断、分型分期、年龄、性别等维度进行制定。
排除标准则是根据纳入标准初筛后,研究对象具备某些影响研究的特征、存在伦理安全风险、依从性不好等应当排除的一些情形。
招募场景是定义研究人群的重要因素,在不同场景使用相同的纳入和排除标准,招募到的研究人群分布往往存在很大差别。
样本量是对研究人群数量上的限制,通常会综合考量研究目的、统计效能、伦理合规、研究可行性等方面予以确定,但并非所有类型的临床研究都会有明确的样本量限制。当P2数量远远超过实际需求时,研究者可采用连续入组、随机或非随机抽样或匹配来达到样本量要求。
▶ 研究人群确定的四个阶段
明确研究人群的过程与内部/外部有效性
二、制定干预措施(intervention)
▶ 干预措施的定义
非干预性临床研究中,“intervention”可解读为“暴露因素”;干预性临床研究中,可解读为“干预因素”。开展临床研究前,研究者需根据研究目的确定合适的研究设计类型,然后针对性地确定该临床研究中具体的暴露/干预因素内容,规范实施或评价后,对目标暴露结局或干预效果进行分析,评估“暴露-结局”之间的关联强度或探讨“干预-效果”之间的干预效果和安全性。
非干预性临床研究包括描述性临床研究和分析性临床研究。
干预性临床研究中,干预因素是研究者根据研究目的,主动对研究对象施加的诊断、治疗和行为指导等措施,其应遵循《赫尔辛基宣言》的伦理原则。
▶ 干预措施的选择原则
①暴露/干预因素要有明确的定义。
②暴露/干预因素要具有可测量性。
③暴露/干预因素的选择应注重“经典”和“新颖性”相结合。
▶ 干预措施的注意事项
①统一培训临床研究项目组成员。
②建立考核上岗机制及干预质控小组。
③干预药物、营养物质和仪器设备等统一化管理。
三、对照的选择(comparison)
▶ 对照的类型
①阳性对照
②剂量对照
③安慰剂对照
④空白对照
⑤外部对照
▶ 临床研究不同对照的优缺点
四、结局指标(outcome)
▶ 结局指标的分类
①主要终点
②次要终点
③有效性终点
④安全性终点
⑤临床终点
⑥替代终点
⑦复合终点
⑧全局性终点
▶ 结局指标选择时的注意事项
①结局指标的选择须保证其真实性高、可靠性强。
②在注意结局指标制定的先进性、科学性的同时,还应重视可行性。
③临床研究的结局指标不应局限于生物学标志,在经费和人力条件满足的情况下,还应当纳入行为学、社会学、生存质量、卫生经济学等指标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参考文献:
[1] 李幼平 . 循证医学 [M]. 北京 : 人民卫生出版社 . 2018.
[2] 王瑞平 . 临床研究规范设计PICO原则.上海医药 2022年 第43卷 第3期.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供稿/医学部 钟轩凡
|